4月8日下午,在叶县召开的澧河治理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水利规划部门介绍了叶县澧河治理工程方案,县委书记文晓凡、县长韩沛等县领导及相关部门和澧河沿线乡镇负责人听取了治理方案,并提出建议。
“澧河治理项目,除了疏浚河道、消除行洪隐患,更要为沿线搭建起水美乡村的平台。”文晓凡总结道。
那么,澧河究竟怎么治理,如何为沿线搭建起水美乡村的平台?4月9日,拿着澧河治理工程规划方案,记者与水利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实地走访。
澧河治理
久久为功
当天上午9时许,常村镇常村村党支部书记宋大强沿着漂麦河与澧河交汇处的石桥走向田间。漂麦河两岸已硬化,清清的河水淙淙地汇入澧河流向远方,远处宽阔的水面上有水鸟将头埋进水里觅食……
“石桥和漂麦河两岸是2021年的水毁修复工程,也是澧河一段治理成效的缩影。”叶县水利局规划建设股负责人赵航介绍。
澧河全长50公里,发源于常村镇,流经常村、夏李、叶邑、仙台和龙泉5个乡镇,被称作叶县的母亲河,叶县的杂志、媒体专栏命名多与澧河有关,如澧水、澧水风……
澧河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滋润沿线几十万群众,但也因河道淤塞、滥采河砂等现象,行洪不畅,给沿线群众造成安全隐患。2021年9月24日特大暴雨,澧河沿线多地出现险情,10万多人连夜转移……
治理水患,叶县不等不靠,久久为功,年年推动澧河治理工作。常村镇境内一国有砂石料厂利用河床砂砾制砂石,以营业收入维持河道治理。该县发投公司建起砂石厂,按照水利部门规划有序进行河道整治,挖出砂石形成河道,将河水“锁”进河道。
近年来,叶县对澧河治理进行规划,率先治理常村镇境内河段,清理河道,硬化河堤,建起栏杆,村子成为水乡,吸引外地游人前来。
当然,澧河也给叶县带来了福利。长年不断的澧河水除了沿线抗旱灌溉外,也成就了叶县的引澧入城入灰河工程。每年2500多万立方米的澧河水绕过城区再进入灰河,给千年古城增添了生机。
4堰5桥
搭建水美乡村建设平台
“我们紧抓国家治理中小河流的机遇,今年开始整河整治。”叶县水利局局长王晓东说。
去年,国家发布治理中小河流的新政策,叶县澧河治理的方案及时上报。“县里开的澧河治理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就是上级批复的治理方案,既向县领导汇报,又通过相关部门的建议进一步完善。”王晓东说。
据王晓东介绍,澧河治理方案项目资金1.5亿元,其中8000万元中央资金已到位,近3000万元省匹配资金即将到位。“除去常村首段治理过的8公里多,可以实现一次性治理。”他说。
“4堰5桥是我们在治理过程中结合水美乡村争取的。”王晓东话题一转。在会议上,4堰5桥成为关注热点。
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叶县结合各地河道地形建设4道水堰和5座漫水桥。
沿着澧河弯曲的河道前行,记者一行来到了叶邑镇老鸦张村,河道变窄并几乎以90度拐个弯。拐弯的河水在此滚床形成河滩,并汇聚成一定面积的水面。“水面下方最窄处,就是我们的第一座堰。”赵航说。
在规划图上,该堰100多米长,2米高,投资250万元。“修堰是花小钱办大事,完工后从这里能向上回水2.4公里,形成7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蓄水近50万立方米,俨然一座小小的水库。”赵航说。
另外3座堰分别在许南公路、兰南高速及翠花桥附近。位于翠花桥附近的水堰,使古桥长年被1.5米深的清水围绕,让走在古桥上的游人置身江南油画里……
赵航介绍,4道水堰高度在1.5米以上。在这4座水堰之间,又建起了5座1米高的漫水桥,既方便两岸村民通行,更能蓄起更多的河水,将更多的乡村景色倒映水中。
4桥5堰建成后,40公里的治理段将会形成近20公里的水面。
“集中整治只是澧河治理的又一个开始,今后仍会持续治理,最终实现水面不断的目标。”王晓东说。
紧锣密鼓
打造水美乡村促进乡村振兴
在平桐路一侧的任店镇,几台挖掘机在不同的工作面施工。“这是该镇不等不靠疏浚河道引澧水进村。”赵航说。
澧水入城工程从该镇经过,并预留一道闸口。该镇筹措资金疏浚河道将水引入坑塘再流向河道,形成水系连通引水入村的美景。
“澧河治理给沿线各地搭建了平台,各地要想方设法引水入田、引水入村,让更多的水进乡村。”在前一天的澧河治理工作会上,文晓凡对沿线乡镇干部指示道。
不能白白让水流走,要让澧河多为叶县“做功”。叶县各地积极行动起来,将部分澧河水改道进入马河,通过恢复后的水闸,将河水引进仙台镇境内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又顺着田间进入到大李庄、吴哲庄等村,昔日的荒废坑塘引进了澧河水,形成了著名的水村,吸引附近游人垂钓赏花,成为硒麦小镇的一大亮点……
4堰5桥汇聚形成的一个个水域,吸引了水鸟作客,更引来游人垂钓。“我们将成为第一批受益者,老鸦张村的坑塘将会多出一个水源。”叶邑镇党委书记王燕君说。
目前,叶县水利局正在筹备工程招标工作,澧河治理项目上半年即将开工。随着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地推进,各地开始考虑借沿线澧河水景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文旅产业。